职业教育仍可培养本硕博工程人才
来源:    时间:2021-11-16 15:44:58

  职业教育仍可培养本硕博工程人才

  对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(以下简称“昌职”)的学生们而言,中职并不是职业教育的终点,而是起点。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中,职业教育提前点亮了他们职业生涯的路。

  “我读普校的同学可能现在还没有想好要做什么,而我在18岁这一年已经有了明确的职业方向。”学前教育专业2021级大专生刘炎语气笃定。初中毕业后,她选择在该校学习,中高职贯通升学模式如今让她顺利升上大专,未来她决定继续深造,拿下本科学历。

  “职业教育依然可以培养本科乃至硕士博士等工程型人才,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,整个教育体系在变化。”昌职副校长郑艳秋表示,该校立足北京市、昌平区的产业结构,和企业深度融合,提供实践平台,让学生们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。

  理论结合实践 学生们在做中学

  10月29日,当把电影幕布般大小的数字大屏幕摆到教学楼大厅中央,看着上边色彩丰富的学校疫情防控图表时,韩子洋的脸上划过一抹自信的微笑,“这东西是我做的。”

  韩子洋是昌职信息技术系2019级的学生,初中毕业后选择接受职业教育。

  中职和普高是两条学习模式,在高一的时候,韩子洋就有深刻体会:跟随老师到联想、腾讯参观,接触、了解企业文化;到镇政府参与数字信息项目的实习;三年来参加了四次职业技能大赛,韩子洋完全在实践中学习。

  去年,在沙河镇政府便民服务热线平台建设项目的实习经历,让他认定了职业方向——做一名大数据运维工程师。那两个月的实习期间,他负责平台的运营维护,比如可以将市民有关供暖、疫情的热线利用大数据进行分类、录入,再交接给相应的工作人员,向政府各职能部门派送,第一时间解决问题。

  “这让我详细了解了便民服务热线的工作流程,了解到团队分工明确才能顺利让项目进行下去。”韩子洋说,这些经历能让自己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。比如这次他和同学一起开发了学校疫情防控数据库,就用到了数据分析与数据可视化专业的能力。

  数据库包括学校线上、线下学生学习人数,老师教学进度,中高风险地区人数以及接种疫苗人数等数据,以环形图、饼状图以及条形统计等图表,在学校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。每天更新的动态数据,让学校师生对该校疫情防控情况一目了然。

  产教融合 必须依托企业办专业

  韩子洋的实践经历只是该校众多学生的一个缩影。产教融合一直是该校职业教育的关键,多年来,昌职坚持对接北京市和昌平区产业结构建专业,现有7大类专业群,开设航空服务、汽车运用与维修、大数据技术应用、学前教育、影视后期制作、电子商务、冰雪运动等41个专业,专业与产业契合度100%。

  “办任何专业都要有合作企业,从课程设置到基地共建,尤其是师资的培养,职业教育必须校企深度合作。”昌职副校长郑艳秋介绍,学校专业设置都是来自于市场,根据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情况、市场需求设置专业。“我们每开设一个新专业都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时间,会找北京市的头部企业进行深度合作、调研,达到非常融合的发展状态。”

  郑艳秋举例说,该校2015年开始以工程师学院的模式和企业进行联合办学,目前建了15家工程师学院,比如联想工程师学院、京东产教融合学院、大众、宝马的培训基地……不仅会开发企业“订单班”,课程还会根据专业设置随时更新。

  郑艳秋介绍,和企业深度合作也利于专业的迅速更新迭代,该校目前的专业都在这几年进行了一次“换血”。近五年来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的出现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技术的出现,比如智慧农业、智能汽车等,学校新增的专业也和数字经济紧密相关。

  企业鼓励教师入企培训交流

  11月11日下午,郑艳秋带领团队刚论证完一个新专业的开设,计划推出“零到三岁幼儿的托育”专业。其表示,随着国家二胎、三胎的放开,家庭存在养育孩子的人力负担,职业教育应该承担这一社会责任,培养幼儿托育人才,向社会输送。

  在专业不断更新迭代的背景下,必然存在对师资力量的考验。郑艳秋介绍,每办一个专业,都要提早准备师资来源。首先是人才的引进,学校会设立标准,依托社会招聘和校招。其次,和企业深度合作,让企业的人讲课,推进“学徒制”“订单式”培养。

  第三,推动学校老师转型,派自有老师到相关的机构、企业进行系统学习。“比如2018年开设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时,有三名数控技术专业的老师被派到天津民航大学学习了半年,在通航机场实习了半年,做系统化的转型和提升。”郑艳秋说。该校要求老师具备“四能”,即站得稳讲台、开得了车床、找得准市场、做得了项目。不仅培训学生,该校老师也要随时接受培训和提升,不断参与企业和市场调研,掌握行业最新数据。

  “我们每年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,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,如此才能把新发展的业态带到教学里。”昌职航空服务系教师郭婷婷介绍。

  学校也鼓励老师做项目和教研。在一系列努力下,给老师们非常明显的感觉是,近两年,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走进了职业学校,“尤其感觉今年的生源在好转,很多专业招满了,还不断有人来咨询能否到这里学习。以前被动等待学生选择,如今可以主动选择学生了。”郑艳秋感慨道。

  未来,该校计划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。“中职不应是学生被动选择走职业教育这条路,我们要让学生看到他来了之后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,他可以选择专业,可以选择学历提升,可以跨专业选修课程,我们让学生对他一生可能从事的领域真的感兴趣。”郑艳秋表示。

  采写/新京报记者 刘洋 【编辑:张楷欣】

X 关闭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北冰洋咨询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  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